华体汇体育华体汇体育【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艺术廊联合建筑档案推出的内容栏目。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多重方式展现,聚焦在场的设计言论。专注于城市现象的研究与持续化讨论,结合城市观察者与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场设计,共享建设新知。
郑涛与黎紫翎于2016年共同创立了未建筑WAY Studio。作为一个融合建筑设计、自然启发和产品设计于一体的集体实践,其根植于探索性的研究和创新。WAY Studio立足全球化视野,实践涵盖多元类型与尺度的项目,凭借其创新性和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声誉。其作品涉及文化、公共、人居、艺术及体育等多个领域,代表项目包括芬兰赫尔辛基古根海姆美术馆、晋江第二体育中心、中央美院美术馆廊坊馆、北京35号院别有洞天等 。
算算日子,未建筑WAY Studio成立快十年了,回溯起来,工作室的诞生真是一场机缘巧合。在工作室成立之前,我们辗转待过各种类型的建筑公司有纯做设计的小事务所,有以商业运营为主的大企业,国企外企也都混过一圈。直到有天突然发现,我们站在了职业生涯最大的十字路口:要么回到熟悉的设计事务所轨道上,要么咬咬牙试试独立开始自己的建筑之旅。当时一拍大腿选了后者,好像一切都是那么仓促,那时也没有特别长远的规划,只想看看自己能做出一些什么东西,潜意识里好像一直在告诉自己:如果连试都不敢试,这辈子肯定得后悔。
既然决定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为它取名。当时觉得工作室的名字如果不能很超前,那就必须很精炼,加上当时边走边看的心态,那就索性既要又要吧!这时,未字突然就从脑袋里蹦了出来。在我们看来,未字首先代表了不要被过去的条条框框所定义,并能够打破常规,有未来、探索未知的意思;另外,未字的构成同时包含了土木人三个字,土和木是建筑的原始状态,但又是代表未来的意义。隐藏的人字暗合着我们做设计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此外,未的英文谐音Way还有着在路上的意思,代表着我们必须保持不断向前进化的状态,就像我们始终觉得设计这事得永远在路上,永不停歇。现在看这个字真是妙上边藏着土,下面藏着木,中间那个人字暗含其中,这不就是建筑最本质的东西吗?
这十年间,我们设计过体育馆、商场、住宅等各种类型的项目,看着可能觉得跨度挺大,但在这些跨界尝试中,未字也作为共通的理念贯穿于我们的建筑探索之中:我们以人作为一切设计的起始点;最重要的是,每一个项目我们都希望从精神层面入手,触及感官,与人和自然共情,这是我们的兴趣所在,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不断尝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计方法,保持创新精神,注重空间的灵活性,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正是这些理念一直贯穿于我们的各类项目中,才形成了由于我们独特的设计风格,未字就像一直在提醒:别被过去的经验框住,也别急着给未来下定义,每个项目都是新的开始。这种永远在出发的感觉,才是设计最迷人的地方吧。
人们常说,设计师是解决问题的人。而我们恰恰热衷于直面设计中的疑难杂症,通过突破固有思维方式,在多样化的突破与尝试中平衡项目需求并寻求最优解。改造类项目就好像城市中的顽疾,由于历史与城市的变迁,改造难度也随之累积。近年来,我们也做了不少改造项目。
去年我们刚完成了北京35号院(Courtyard 35)别有洞天项目。这是一个胡同里四合院的改造。对于功能的诉求是在设计的推演中与经营者协调构思而成,最终形成融合了咖啡、餐厅、茶室和传统教育等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经营业态。
当时的场地是个装修风格半新不旧的院子,走进其中,第一印象还是停留在经典合院的格局。在这样优质的地段,如果只是重复常规设计,着实可惜。所以,如果能将其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开放给公众,让所有人都能前来感受北京胡同院落独有的美,比复刻经典更有意义。当然,这个设计也必将改变人们对合院的常规认知。
我们尝试跳出固有思维框架,思考如何运用装置艺术的方式来重塑建筑空间的关系。在这个项目里,虽然我们对建筑格局进行了微调,但灰空间的打造是重点。通过搭建云状连廊,传统合院的天际线被重新塑造,并赋予其雕塑感,我们让流动的人工空间与自然产生有趣的互动。
廊桥带来的灰空间,与阳光、传统元素相互呼应,人们既能感受到四合院的底蕴,又能体验到现代生活的气息,再结合刚才提到的多种功能,形成了有趣的互动。原本以为北京冬天的气候不太适合室外活动,但有了这个灰空间后,我发现大家其实一年四季都很乐意在室外驻留。
位于上海的BIANCHI PLUS项目同样是打破思维定式的创新尝试。BIANCHI PLUS是一个意大利餐厅,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将雕塑与人的关系反转:与其观赏雕塑,不如置身雕塑之中,给人以反常识的用餐体验。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有很多不同,但对于建筑师而言,室内设计也是我们对于空间的进一步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建筑的定义可以更广,突破了自己对室内设计领域是否在行的固有成见。
近几年,许多设计工作室都面临着困难与挑战,我们也在探寻自身的立身之本。或许这与我们对自身的定位紧密相连。从创立之初,我们就没有将自己局限在某个特定方向或内容,而是始终处于探索学习的状态。换个角度来看,或许正是因为我们一直身处挑战与困难的浪潮中,反倒没有了沉重的包袱,也没什么可失去的,毕竟我们唯一拥有的就是时间。如此这般探索的心态也使我们在历经近十年形形的艰难险阻后依然能微笑着拥抱未来。因此,与其说我们正在经营一家设计公司,倒不如讲是在运作一个Art Studio,以近乎投身艺术创作的热忱去承接每一份委托。即便是在没有委托的间隙,我们也不会停止思考,而是全身心地去感受、去学习。正因如此,当将这些新的感受与知识融入项目时,作品便会蕴含诸多附加价值,能够把一个功能性极强的项目,雕琢成一件艺术作品,让客户收获物超所值的体验。
在这持续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的应变能力也愈发灵活。自主创业之后,我们接触到的业主远比以前工作时期更加多元,这也无疑是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过去,脑海中总有许多关于建筑师工作的既定模式与框架,而现在,我们学到了多样化的工作方式,也变得更加灵动、洒脱。
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身边一直都有新事物源源不断地出现。当前,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澎湃向前,这也使得建筑师们常常不由自主地聚在一块探讨设计工作究竟会被 AI染指到何种程度。但大家心里都清楚,AI本质上是人类创造力的延伸工具,而非替代者。
从更深层次来看,AI 的出现反倒像一股推动的力量,促使人类深入思考如何提出好问题。毕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很多人甚至在寻找核心问题时倍感艰难。此外,面对AI给出的众多解决方案,我们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判断力去甄别其是否真正契合实际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调整。或许,这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判断、调整的能力,大概就是我们身为建筑师,依旧无法被取代的价值所在。
2025年,我们依旧会将目光聚焦在手头正在进行的项目上,满心期待着它们能够顺利落地,并从中获取宝贵的反馈。因为项目一旦落地,它便真正生长于大地,将会带来许多此前未曾察觉、未曾想到的信息,这对我们而言,是无比珍贵的财富。我们所憧憬的理想状态,就是一直有新事物出现。无论是新想法还是新的项目类型,并始终让我们能够保持一种有挑战性的状态,然后用更有趣的、创造性的解决方式去应对华体汇体育平台入口,这很重要。
最后,衷心希望2025年不会成为未来10年里最好的一年,对于未来,我们始终抱有探索的热情。相较于单纯的设计领域,我们更热衷于关注艺术、科学以及未来城市等相关议题,并在这些广阔的领域中,探寻更多的可能性与未知的精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