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汇APP下载(中国)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

华体汇APP下载(中国)官方网站 > HTH新闻动态

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与未来发展方向华体汇体育平台入口

发布时间:2024-01-12 浏览次数:

  华体汇体育华体汇体育华体汇体育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科技创新活动进入密集活跃期,技术革命加快演进、城市竞争格局加快调整,创新要素和资源加速向城市集聚。可以说,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已成为后发城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同时,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的力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座城市发展的高度。

  目前,多地正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其中,安徽合肥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突显,位列全国创新城市第一方阵,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顶级科技集群排名第40位。课题组调研发现,合肥在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探索出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做法,在城市发展、产业转型、吸引人才、提升治理能力、群众分享创新红利等方面产生明显外溢效应。当然,合肥科技创新型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下一步需要有针对性解决,坚定走好科技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1.抓优势激活,锚定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就是要把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创新要素等转化为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合肥梳理并有效利用城市优势,奠定了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国家战略定位上,合肥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较为雄厚的科技基础和“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据了解,合肥目前有60余所高校,拥有90万在校大学生,为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先后获批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等一大批国字号品牌,持续巩固创新基础优势。

  2.抓顶层设计,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命脉,是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持久动力的保障。基于此,合肥加快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切实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是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于2021年组建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推进科技改革、科技项目、科技政策等重大事项。同时,针对科技创新指导需要,出台《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从法治层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突出产业导向,出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新型研发机构分类支持管理细则等政策。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合肥针对科技创新面临的难点问题,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将科技项目评审、政策兑现审核等事务性工作交由科创集团承接,切实扭转“统指标、评项目、兑政策”工作局面;建立科研人员参加活动负面清单,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打造合肥“科创大脑”,整合全市科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对接。此外,合肥还推动科技攻关机制改革,坚持“第一性、唯一性”导向,对标国际一流技术指标,采用“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着力解决重点领域“卡脖子”难题、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例如,为解决下一代信息技术卡脖子问题,合肥大力支持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紧盯量子计算国际产业前沿,加快推进量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攻关,取得了不少原创性成果。三是逐年修订调整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发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运用科技金融等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引导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抓前沿布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创新型城市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中发挥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合肥在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大力汇聚创新平台、科技人才等资源,向国际领先技术、战略科技冲刺。一是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合肥加速建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高标准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未来大科学城,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启动建设“科大硅谷”和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设立总规模300亿元引导基金,出台20余项首创性、高含金量政策和改革举措。二是推动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建设,深空探测、认知智能、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电磁信息控制及效应、火灾安全、电能高效高质转化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在全国首个挂牌,能源、大健康、人工智能、数据空间研究院建成运行,环境研究院挂牌成立。三是与大院大所、高层次人才团队、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自2012年以来,合肥与中国科大、清华、中科院、哈工大等大院大所大学累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52家,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如合肥高新区与科大国创共同打造的“高可信软件云平台”就是国内高可信软件领域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创新平台,汇聚和连接研究、学习、应用与开发者,旨在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可信软件开发工具产品及技术。

  4.抓成果转化,健全成果转化应用体系。科技成果的显性价值在于运用。只有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才能构成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从经济再到科学的良性循环。合肥聚焦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出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新型研发机构分类支持管理细则等政策,建立全链条、闭环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在“成果发现”环节,合肥组建5个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对接高校院所,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库,截至2023年10月底,累计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052项,推动成立企业614家。在“成果评价”环节,合肥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多维度评价科技成果在技术、经济等方面价值。同时,制定《合肥市可转化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办法》,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研判、决策依据。打造“科里科气‘科创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品牌,通过线下路演+线上直播方式,让成果直面产业上下游应用企业和投融资机构进行评价。在“成果转化”环节,合肥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起到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第一撬动力”作用。在政府资金带动下,企业也设立投资基金,大力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如科大国创通过与合肥兴泰创投合作,共同发起设立安徽国创兴泰智慧成长创业投资基金,直接投向科大国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转移,深度聚焦数字经济和智能产业投资,孵化高科技成长型企业,以基金驱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快速成长。课题组还了解到,合肥依托安徽创新馆,培养技术经纪人2000余名,实现全市科技系统和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全员“持证上岗”。在“成果应用”环节,合肥组建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持续“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制定“三新”产品认定及推广实施方案。如今,合肥“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5.抓企业培育,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更是连接创新技术和市场的关键环节。因此,合肥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一方面,壮大科技企业规模。合肥建立健全“国科小—国家高企—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全链条梯度培育机制,分类分阶段精准支持企业发展。国科小入库11045户,居全国城市12位。据了解,合肥还高标准实施高企提质“破万”行动,将发展国家高企纳入各县(市)区、开发区“一把手”工程。2022年全年净增高企1834户,总数达到6412户;预计2023年合肥市高企数量将超8200户。此外,合肥还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合肥创新院,聚焦“技术孵化、企业孵化”两个关键环节,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截至目前,合肥创新院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过360家,直接参股企业160多家,参股企业注册资本超22亿元,企业累计产值超40亿元,累计税收超1亿元;孵化6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企业启动上市筹备工作。与此同时,合肥综合运用研发经费补贴、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科技保险、合创券等方式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800个。另一方面,合肥优化为企服务保障,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企业“双需”(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需求)对接会,实现企业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各方的精准对接。2023年以来,已组织对接活动25场,促成意向合作70余项。尤其是合肥还加大智慧服务,利用“为企服务平台”,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发展难题;积极推行企业政策“免申即享”,由“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

  6.抓开放创新,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生态。合肥坚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科技创新,充分释放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一是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积极努力下,合肥联合成立2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验室(中国-俄罗斯超导质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哥斯达黎加果蔬生物育种及智能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3家(其中国家级14家)。同时,协同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挂牌成立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中心和联盟。目前,联盟面向G60九城市已征集辖区130家成果转化相关单位加入,与15家“一市三省”有关机构建立成果联合发布机制。此外,合肥市共计获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4家,产融结合园区4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1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4家,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2家。二是推动科创金融结合。合肥实施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成长”计划,建立“共同成长”企业库,推出科创金融产品总量达156款,科创板上市总数达20家。合肥还大力实施“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产业投入模式,实施“创投城市计划”,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度分别达到50%、40%,累计向战新产业投资超1600亿元,拉动上下游产业链投资近5000亿。加之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安徽)科交会、2023年量子产业大会、第三十五届中国仿线首届中法科技日等系列重大活动,合肥全社会关注创新、参与创新氛围愈加浓厚。

  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整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服务、支持科技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也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催生城市发展动能增强、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等外溢效应。

  1.增强发展动能,擦亮城市名片。在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合肥在量子信息、热核聚变等领域实现大发展,涌现出墨子号、嫦娥钢、质子刀、九章计算、本源司南等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研发出动态存储芯片、制版光刻设备、超导质子医疗设备、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一批重大产业成果。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科学技术转化成果高效,使得合肥主要创新指标持续“两位数”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提升明显。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GDP连续跨越8个千亿台阶,总量突破1.2万亿元,增长近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保障了合肥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支持科技创新。2022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91%,居全国城市第7、省会城市第2。如今,“创新高地”已成为合肥响当当的名片,吸引各地的人们到合肥就业生活。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产业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合肥努力的方向。借助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催生的科创成果、产业发展环境,合肥产业转型升级加速,“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在集成电路(芯片)产业方面,合肥拥有DRAM存储、晶合集成、通富微电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初步形成芯片设计、封装测试、晶圆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全国集成电路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在新型显示产业方面,合肥成为国内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地,拥有京东方、维信诺等头部企业,面板产线规模位列全球第一梯队,是同时拥有三条高世代线和柔性六代线的城市。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合肥集聚了比亚迪、蔚来、大众等六家整车企业。到2025年,合肥的新能源整车产能规模将超过300万辆。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方面,合肥围绕智能、绿色、精品等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联想集团合肥产业基地、海尔合肥创新产业园、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在全球“灯塔工厂”榜上有名。在公共安全及应急产业方面,合肥集聚了合肥泽众、天泽智联、科大立安等高新技术企业约300家,在风险监测预警、安全防护防控、应急处置救援、安全服务等领域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在智能家居和消费电子等终端产业方面,合肥以智能化为发展方向,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加快培育形成2000亿级的智能家电(家居)产业集群。2022年,联想、讯飞、华米等消费电子终端产品产值近3000亿元。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合肥以高新区为重点聚集区,合肥经开区、肥西经开区为两极,安巢经开区、肥东县等地多点发展。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合肥集聚人工智能企业2000余家,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获批国家人工智能战新产业集群、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榜单中,合肥位居全球第38位。

  3.吸引人才聚集,增强城市发展“智力”。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怎么样,能不能提供优质的发展机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在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合肥借助创新优势,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招引、培育一大批优秀企业,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充足发展平台。例如,合肥创新院体制机制对海内外高端人才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从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理化所、中科大等海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引进高层次创业团队超过100多个,其中50余人(团队)入选包括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计划。据统计,2022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速位居全国24座GDP万亿城市第3位;2023年统计合肥实有人口已突破1234万人,集聚人才超240万人,在站博士后近2700人,在肥工作外国专家1500位,连续五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同时,合肥倾情打造“养人”之城,支持在肥企事业单位举办创新论坛暨交流活动,世界制造业大会暨徽商大会永久落户合肥,“合肥大师论坛”“墨子论坛”等汇聚一批诺奖得主级别大师和优秀青年学者。

  4.提升服务意识,带动治理能力和水平。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也是对合肥党员干部群众的服务意识和能力的集训。在建设过程中,合肥上下一心、努力拼搏,提升服务意识和治理能力,始终保持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据介绍,合肥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提升治理能力与水平。积极推动“制造+总部”“数字+实体”“产品+服务”等业态融合,构建形成“普惠+专项+一事一议”的多维度支持体系,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推行极简审批、极优服务,努力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市场活力更好结合起来,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好支撑。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创新力度的提升,也为合肥城市治理水平提升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撑,让社会治理更精准、公共服务更高效、生活环境更美好。例如,科大讯飞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综合应用,建设讯飞智慧城市方案。当前,讯飞智慧城市打造以“城市超脑”为中枢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城市运营赋能平台,构建城市生活各领域“行业超脑”,已规划超200个智慧场景,正式发布了科技乐老、政务服务、交通治理、基层治理等场景90余个。

  5.营造社会氛围,群众共享创新红利。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更离不开营造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氛围。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合肥将每年的9月20日设立为“合肥科技创新日”,建成运行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积极举办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中国航天日、全球科大人创新创业大赛、合肥市“三创”大赛、科技活动周等系列赛事活动,让群众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同时,合肥加快推进科技惠民,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2家,推进“智能育种加速器”和“智慧农业谷”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大型育种研发和产业服务平台;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61家,全市科技特派员1330人,实现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另一方面,合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坚持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衔接统一,探索就医、社保、公交等公共服务一码通,16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异地通办;紧紧围绕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重点民生工作持续发力,始终保持充足的供应、稳定的房价、安全的食品,为都市圈居民创造同城化美好生活。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正在进入大科学时代,技术发展变革日益呈现群体性、指数性、融合性、颠覆性等特征;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科技竞争向前端转移,基础研究、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新焦点;中心城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城市间重大平台、高端人才、优势产业的竞争愈加激烈。

  就合肥而言,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起步早、效果明显,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科技创新资源和驱动指标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对比国内12个重点城市创新指标,合肥在科技创新资源领域中还有一些排名相对靠后。从北京、上海、深圳等科创一线城市的发展来看,合肥的比学赶超的压力感依然存在华体汇体育平台入口。二是基础研究是限制合肥创新发展“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因素,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三是高质量领军人才培养还需较长时间。目前,合肥“双一流”高校数量较少,与北京、上海、武汉华体汇体育平台入口、南京等城市拥有高教资源的优势存在差距。以上这些问题,也是后发城市需要克服的难点问题。

  总的来说,在区域位置、创新、产业、人才等方面相对优势的加持下,可以说是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向未来,合肥需要有针对性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建成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

  一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议合肥持续激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效能,以尖端技术、龙头企业等为引领,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创新潜力优秀,发力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精尖缺科技创新,努力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强磁场。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拔尖、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领军人才。继续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平台等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规模质量同步提升,逐步向国际化科技人才集聚中心迈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实施高层次人才“走出去”“引进来”合作项目,推进与各国在产业领域的交流互动,激发高层次人才成果产业化积极性。

  三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开放新高地。合肥要有效借助国家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独特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渠道等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形成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创新载体。同时,要继续保持并加大区域合作力度,争取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长三角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长三角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建设上取得较大成效。

  四是打造区域创新改革示范区。建议合肥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和支持政策,根据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加速完善科技管理和投入体制,努力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协同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形成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改革经验,为后发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成为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改革示范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联系电话:400-123-4567

E-mail:admin@eyoucms.com

服务热线:13800000000

扫一扫,关注华体汇体育

Copyright © 2012-2023 华体汇APP下载(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06151号-19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渝ICP备202300615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