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Fu275举办的第一场文化艺术展览——《西藏刚与柔》,于5月1日正式开展,此次展览由AnFu275与上海共同举办,众多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藏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共赴这场西藏与上海、传统与现代、刚与柔的神奇之旅。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认了方针,明确上海市重点对口支援日喀则市,上海与日喀则就此结缘,AnFu275所在的上海市徐汇区重点对口的则正是日喀则中部的萨迦县。
AnFu275为4层整栋别墅,《西藏刚与柔》使用了整个别墅作为展览空间。一楼展厅以“大地的馈赠”为主题,围绕来自日喀则地区的传统技艺藏香和氆氇展开。
展览使用了美国品牌Herman Miller的书架作为展示台,来自日喀则地区的植物、石头、水、青稞等自然物首先进入观众的视野。
萨迦最有名的物产是藏香。所以,紧接着是藏香各种原材料,利用这些原料制成的当地土产藏香,最后则是上海牵头,上海博物馆与萨迦八思巴藏香厂联名制作的文创系列。原始的材料从自然中采集而来,在萨迦藏香厂生产线上用石头研磨器磨制成粉,倒入钵中加水混合,最后制成线香,这就是当地最原始的制香方法。上海工作人员挖掘了这一本地产物,跟上海博物馆合作,以博物馆中馆藏的器皿为原型,制作出了更具特色的成熟的藏香产品。
在第一个展区,策展人殷漪挑选了黑、白、红、黄四款西藏常用的颜色的书架,来布置空间,将自然和工业结合,通过展示物质和技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迁,原有的材料通过人的创造力,对应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场景,而产生的变化,以此来表达,来自地球的馈赠,如何进入我们的文化,又如何通过文化的交往与流动,最终将西藏文化和上海都市文化相衔接、相协作,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
说起羊绒,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内蒙新疆地区,但其实西藏也是重要的羊绒产地,西藏寒冷的气候和高海拔赋予了西藏绵羊独特的羊绒质量。在早期工艺还不完善时,西藏居民不会加工羊绒,只会用粗糙的原生态的羊毛来制作毛毡制品,多为垫子、包袋、牲畜装饰品,且受织布机大小限制,只能制作一定规格内的产品。一层第二展区——氆氇展区的其中一个展示台就展现了这些来自西藏由最原初手工艺制成的日用纺织品。
上海联络组为帮助当地产业发展,沟通到了上海羊绒品牌[Sandriver 沙涓]的创始人——“上海工匠”郭秀玲女士。郭秀玲女士被藏族的氆氇工艺所吸引,并将它带出了国门,受邀参加法国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此次展览中的黄色羊绒毯子即是在巴黎展出过的展品。氆氇展区的第二个展示台上,展示了郭秀玲女士帮助藏族居民精细化羊绒生产工艺,将高价值的羊绒从羊绒羊毛混杂状态,最后提纯到高端奢侈品级羊绒的制作过程。郭秀玲女士复兴藏族氆氇工艺,从工艺、文化、市场角度来说,对产业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由“AnFu275”发起的跨界合作“神兽”,也在此次展览中首次对公众亮相。“神兽”的两位女性创作者艺术家石至莹与羊绒工艺大师“上海工匠”郭秀玲,源于对当代绘画理解与西藏氆氇工艺熟稔,选用萨迦地区的羊绒,深度合作,共同创作此件艺术作品。“神兽”从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两个维度重新激发了地域民族的文化与手工技艺,在向专业与普通公众展示创作者艺术与设计审美力的同时,也展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潜力。
为了确保作品的完美,一共制作了两幅羊绒画,再由两位创作者精选出一幅展出。“神兽”原作目前正在余德耀美术馆石至莹个展展出。
楼梯中庭是沙涓编织的萨迦色编织物,白红相间,从十几米高的黑色楼梯间直垂而下,极具震撼。
通过空间的白楼梯进入二楼,就能看到上海制作的羊绒毯之“萨迦系列”铺在北欧进口的米白色沙发上,给人“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感觉。辅以金属镜面家居产品,在拥有生活感的同时,镜中世界也增加了禅意。氆氇工艺与现代家居结合,产生了更多可能性。
另一边艺术家廖斐的作品《交集物》,正是与一楼两幅唐卡相对应。廖斐是一位观念艺术家,他认为菩萨不需要具体的“相”,唤名字即存在,是以他将“观音菩萨”四个字进行重叠设计,取重叠部分涂成金色,再将观音菩萨的忿怒相名称“马头明王”四个字重叠取重合涂金,最后再将”观音菩萨”和“马头明王”这两组字进行重叠,取重合涂金色。另一“文殊菩萨”“大威德金刚”亦是同样的操作。他的作品将数理系统所带有的平衡感转化成视觉语言,透过低限的,几乎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让观赏者体验到数理、逻辑和抽象事物的临场感。
值得注意的是,两件作品背墙的颜色,是取自一楼同样位置两幅唐卡中菩萨主题色,分别是“蓝色”与“红色”,在空间和策展逻辑上形成呼应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他的《35种黑色》更具有这种特质。同一种黑、同一个打印机器、同样的设置,35种不同的纸张,给出了35种不同的“答案”。廖斐的工作是从对周围事物以及自身的疑惑开始的,试图通过自己的工作去接近“事物”。动用物质材料通过艺术的在外形式以展示事物自身的存有问题。以一种工具理性的态度来面对艺术,在思维逻辑和抽象概念上创作出感性的强度。
二楼半在AnFu275中是一个特殊的小空间。原为亭子间的小空间,被重新整理成视觉上悬浮感的空间。在这个小空间中,Ag的作品《地》,使用文本、影像和红线,讲述了在上海这一都市用“香”的一番经历。
三月初三,地藏王菩萨生日。影像工作者、作家Ag来到杨浦区定海桥一片拆完的废墟,回忆着跟奶奶一起烧香的往事,在天渐渐黑下来的时候,在废墟里插上一根根燃着的香。当天完全黑下来时,点点星火在夜幕中跳动,袅袅轻烟在夜色中飘荡。她给这段影像命名为“地”。
如经幡一般悬挂着的白色A4纸上,用沪语写着上海的日常。西藏与上海,好似就被这一根根红线牵引联系了起来。
石至莹老师的两幅油画被放置在整个三楼的挑高空间中。黑色大幅的布面油画“玛尼堆”,白色小幅的纸本油画“白石”,黑与白、厚与薄、轻与重、刚与柔,在这两幅绘画的并置中呈现出来。
《玛尼堆》这幅画最终被布置在这个空间的过程颇具惊喜。策展人殷漪在思考三楼空间时,感觉需要一幅大尺度有能量的画压住空间,以消解AnFu275本身在设计上带有的极简、精致、整洁的基调。他想到了石至莹2013年的旧作《玛尼堆》。当1.8米高的《玛尼堆》出现墙上时,石至莹也惊异于这幅画与整个空间的融洽。这幅被艺术博览会所边缘的“黑色”油画在AnFu275焕然一新。艺术家的笔触为这幅画带来了流动的生命感,不具象的形态也更让人有想象空间。一旁边的植物,也是策展人精心选择,刚硬线条感,与艺术作品相得益彰。
在与策展人交流中,他透露出一个观点,今天大家对待艺术作品应该考虑当天离开美术馆和画廊常态的白盒子空间后,应该如何去建立与其相关的语境:物理的、文化的、心理的。
欣赏完石至莹老师的画,你一定会被旁边的颂钵梵音所吸引,这是景观建筑师、造园师郭文的作品。郭文于2021年开始进藏进行设计实践,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波密等处开展多个项目设计。从十多年前第一次进藏,到几年后在西藏皈依的神奇经历,让郭文越来越热爱西藏。无论是西藏的各种地貌环境,还是喜马拉雅孕育出的文化艺术,对郭文而言都是无尽的宝藏。
此次他的作品“生/灭”,由燃香升起的缭绕烟雾,幻化为一个个藏文名称,这些名称里有西藏神山、圣水的名字,也有西藏普通人的名字,万物平等,有生有灭。辅以颂钵的清音,令人放松情绪、身心舒缓。
郭文老师的另一个作品“诸行无常”,同样是围绕藏香展开。一层香灰、一层树脂,层层叠加,将一个个瞬间凝固,不可重复、不可预料。瞬间与永恒,也有了新的释义。
来到4楼,会进入一个未来的考古学家的工作室。毕业于法国凡尔赛国立建筑学院的年轻建筑师万丽莎,擅长用法式浪漫诠释东方风情。所以当看到这个未来考古学家会发现的诺亚方舟时,瞬间便会被这个浪漫的想象力所折服。
一组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即现在的日喀则地区,在人类世末期储存着世界记忆的诺亚方舟,它在未来被下一个世代的考古学家发现。建筑根据西藏五色经幡的寓意,承载了“天、云、火、水、地”等五类别的世间万象,代表了未来人类建造技术的最高水平。在喜马拉雅山上,这五种属性的建筑相互连结,组建成了一组时间博物馆,等待下一个时代来临时重新开启,即是结束也是开始。
万丽莎同时用13分钟的影像作品,保存了地球记忆。在AnFu275的4层阁楼,策展人协助建筑师打造了一个地圆天方的观看场景,将电视机倒挂于阁楼顶部,暗喻宇宙空间,邀请所有的来宾躺在用藏牦牛毯子铺设的地面上,来观看这一作品。至此,将整个展览,从一楼最初的远古地球馈赠,指向了未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华体汇体育平台入口华体汇体育平台入口